寒假的中大校園,顯得格外靜謐幽雅。樹木掩映的豐盛堂化學樓,還有不少忙碌的身影。剛剛過去的周末晚上十一時,七樓西端的實驗室依然燈火通明,中山大學化工學院蘇成勇教授還在與研究生討論試驗、修改論文。
  半月前,蘇成勇教授的“納微配位空間的金屬——有機超分子組裝行為及構效關係”項目,以及理工學院沈培康教授的“納米電催化能源材料的功能定向製備和協同效應機理研究”雙雙摘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至此,中山大學已連續三年,每年獲得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占全省獲得的該獎項的60%,居全國高校第三位,創下廣東歷史紀錄。
  ??營造“人心向學”氛圍
  “長江學者”剛來三四年沒出成果,領導勸她別急
  近幾年,海外高端人才迴流呈加速增長趨勢,中國大學間掀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人才“搶奪戰”。中大除了搶抓機遇,積極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還營造一種獨特的自由寬鬆和“人心向學”的學術氛圍。
  近年來,中山大學提出“大學是學術共同體”、“人心向學”等辦學核心理念,強調知識創新和科學研究是世界一流大學高質量、領袖型精英人才培養的關鍵基礎,將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視為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基本素質,從而形成了學校各項工作服務於教學和科研的共識。
  為建設和完善有利於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政策制度,中大尊重學科與個體差異,給予優秀人才免於每年的年度考核,“為中才立規矩,為天才留空間”,破除急功近利、唯論文是舉的評價考核模式,為“以學術為生存方式”的優秀拔尖人才潛心治學留出充分空間。
  中大生科院的施蘇華教授就是一例。施蘇華研究紅樹植物已有十多年了,十餘年來帶領團隊幾乎將世界上凡是有紅樹林的地方踏遍,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學問,甘坐“冷板凳”潛心治學,解決了紅樹林研究領域長期探討的難題,最終獲得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長江學者莊詩美教授,2002年歸國落戶中大。然而,來中大的頭三四年,她的主要工作是建實驗室、建技術平臺,什麼成果也沒出,心裡非常著急。但學校和學院領導一直安慰她:“你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裡,科學研究要出成果需要時間,彆著急,註意保重身體。”這讓莊詩美很感動,她說,正因為有這些理解和支持,有中大寬鬆的學術環境,才能靜心做系統深入的研究。厚積薄發,近五年,莊詩美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知名刊物發表高水平的論文17篇。
  ??前瞻佈局戰略性領域
  用政策“指揮棒”引導科技人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為什麼中大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呢?
  中大相關負責人向筆者揭開了“秘密”:從“十五”開始,中大的科技工作理念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並重、提高學術水平與服務地方經濟並重”,並出台相應的政策引導學校的科技人員根據自己的優勢開展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
  為形成中大優勢的科技佈局新面貌,中山大學主要在國家需求導向的重大領域、中大特色優勢的科技前沿領域、謀求未來新生長點的交叉學科與新興學科領域等方向上佈局。無論是人才計劃申報,還是科技獎勵組織等方面,均挖掘整合學校科技資源,前瞻謀劃,註重“人才—項目—獎勵”的對接,提高學校在科技人才、成果獎勵方面的資助率,搶占優勢領域的戰略高地。
  除了前瞻佈局,中大還花大力氣“走出去”,以更寬廣的國際視野謀劃學校事業新的發展,使國際和港澳台合作成為學校發展的新的“推進器”。近幾年,中大加速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辦學步伐,至今已與218個國際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此外,中大還樹立了多個品牌的學術交流活動,如理工科的學術大師論壇、青年學者論壇,醫科的科技節等,大力推進學校的學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提升學校學術影響力。
  ??人才“引育並舉”
  為科技人才“量體裁衣”,政策引導人才出成果
  在中大,人才工作被視為大學制度建設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引進上,中大黨政主要領導都會親自抓,校內還流傳一句話:“以制度激勵人,以學術氛圍吸引人,以資源保障人,全面創造適合創新人才引進與成長的寬鬆學術氛圍和良好學術環境”,這也正是中大的人才工作要求。
  這幾年,學校通過“百人計劃”人才引進工程,吸引匯聚了大批英才。在科技人才培育方面,中大設立四個層次的系統的人才培育計劃:博士啟動計劃、青年教師培育計劃、青年教師重點培育計劃、優秀青年教師計劃。這些計劃的實施,成效顯著。到目前為止,中大的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8人,接近全省的一半,在全國高校排第8位。在政策引導上,目前學校各部門達成共識,協同出台相關的人事制度、科技政策等,全面引導教師從事高水平科學研究,產出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推動學校自主創新能力上臺階。
  不僅如此,中大對於青年教師和可能“冒”出的人才格外厚愛。在中大科學發展研究院基礎處,有一份人才庫、專家庫和成果庫名單,並定期進行更新。近年來,凡是有潛力獲得國家傑青、優青,以及能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等的科技人才均悉數上榜,學校還會重點跟蹤服務,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促使青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長、脫穎而出,將其培育成為學校科研中堅力量。
  中大理工學院楊國偉教授團隊榮獲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早在2002年,楊國偉教授通過中山大學“百人計劃”,被引進到中大工作。從此在學校潛心開展基礎研究工作,2005年成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7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3年成為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的首席科學家。楊教授在中大的成長,與學校的一系列人才引育計劃分不開,而這樣一支高層次人才隊伍的組建,也是中大近年在科技上取得長足進步的根本支撐。
  南方日報記者 雷雨
  通訊員 黃愛成  (原標題:中大三年獲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o65qokm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